
日前在网络上,出现了一段解放军和武警苦练拼刺刀能力的视频。在这段视频中,解放军特战队员模拟了多种环境下进行刺杀格斗的战术,以及各种刺杀格斗的对练;我军战士表现出来的精湛技战术,以及果敢勇猛的精气神,让不少观众赞叹,但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:现代战争,正在走向智能化、无人化,我军还在苦练肉搏战这种最古老的步兵战术,有用吗?
诚然,现在战场条件下,肉搏其实是很少出现的场景,即便是近年来最血腥的俄乌冲突中,经常出现步兵短兵相接的情况,然而肉搏、刺杀格斗也极少出现。
相比之下,俄乌冲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无人机的广泛应用:从专业的军用无人机,到各种客串的商业或民用无人机,可以说,无人机几乎改变了俄乌冲突的战场模式。在俄乌战场上,无人机的用途无所不包,除了传统的侦察之外,双方士兵还在无人机上绑手榴弹、PRG弹头、地雷或炸药,成为各种自杀式攻击武器,尤其是无人机追杀对方士兵的镜头,几乎成了俄乌冲突的标志性画面。
像解放军、美军这种数字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军队,不仅有大量无人机、还有数量可观的无人战车,无人化作战、智能作战、超视距作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作战模式,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军为何还要苦练刺杀格斗?
首先,刺杀格斗更能激发士兵的斗志,尤其是这种面对面的肉搏战,更加考验战士们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,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,保留刺杀格斗也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。在我军的历史上,确实有过一段时间放松了刺杀格斗的训练,主要原因就是认为现代战争条件下,几乎不可能遇到近身肉搏的情况,在加上95式步枪的无托式设计,并不利于拼杀的需要,所以降低了刺杀格斗的训练要求;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,以及总结基层部队提出的意见,最终恢复了刺杀格斗的训练。
其次,刺杀格斗也属于平时看起来可能没啥用,但说不定会有什么时候能用到的技能。战场上的情况瞬息多变,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出现,而且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;虽然现代战场上,遇到拼刺刀的情况确实很罕见,但不代表不会出现,一旦遇到这种情况,受过严格训练的战士,就多一份生还下来的机会。
其实类似的情况有很多,比如公开报道中也曾出现过我军苦练用炸药包炸碉堡工事的技能,我军有不少装备可以有效对付坚固工事,比如08式攻坚弹、反坦克导弹,还有伴随步兵作战的轮式突击炮等等,但也不能保证不会遇到需要用炸药包的情况,所以我军依旧保留用炸药包近身炸碉堡的训练。
美军至今保留一些摩斯密码电报机甚至摇把子电话这样的“文物”级装备,也都是一样的原理。如此来看的话,不管时代如何演变、装备如何发展,一些基础的训练,其实永远都不会过时。
